大連輝華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聞詳情

支持年輕人 I 碳路——全國領先控排企業碳管理服務先行者

節能保溫

 二維碼 1
來源:微信公眾號

支持年輕人 I 碳路——全國領先控排企業碳管理服務先行者         

圖片

【溫馨提示】把公眾號設為星標★,優先收到本號的內容推送哦!

北京郵電大學 張帆

全國領先控排企業碳管理服務先行者

碳路團隊起源于網絡與交換國家重點實驗室,自2019年起潛心研究區塊鏈底層技術與應用。伴隨2020年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低碳減排意識在團隊逐漸萌生。在實驗室的幫助與指導下,團隊成員利用計算機專業知識,提出了面向控排企業的數字化智能碳管理方案:以區塊鏈為底層基礎設施,形成碳數據“核算-交易-分析”全流程一體化解決方案,打破碳管理業務壁壘,通過知識圖譜挖掘碳數據核心價值,支撐實現企業碳達峰路徑規劃,幫助控排企業降碳減排,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碳路平臺由基礎設施層、數據層、智能合約層、應用服務層及跨層功能層組成,涵蓋了碳配額管理、CCER管理、碳資產交易、碳數據分析四大功能模塊,形成了碳排放可信自動采集、多主體低成本接入認證、碳資產高效跨域交易、碳數據授權安全管理等技術優勢,支持多元碳資產交易業務、對外提供多市場交易數據融合分析、碳資產交易與管理一體化等服務,打破了碳市場資產交易壁壘。

碳路-起點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危機進一步惡化,降碳減排刻不容緩。我國“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給控排企業帶來了極大的綠色低碳轉型壓力,落后的碳管理手段不僅會使企業面臨被處罰的風險,還會阻礙“雙碳”目標的實現。

碳路團隊創始人、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讀博士生張帆,在學校提供的企業調研實踐活動中,考察了企業的降碳減排參與程度,并深入體會到了控排企業面臨的碳管理阻礙?;氐綄W校后,張帆博士與實驗室的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見解。來自天南海北不同地域的同學們借此,聊到了各自的家鄉建設、工業經濟與自然環境的發展。來自部分老工業城市的同學反映,家鄉工業的建設雖然帶來了就業崗位,但是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空氣質量;來自西北的同學講述了近幾年國家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入,戈壁灘上的風力發電機,沙漠中的光伏太陽能板;來自東南沿海的同學講述了當地工廠如何利用科技加持和國家西電東送等政策,完成產業升級。真正做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學們的分享,讓彼此真正了解到了國家“雙碳”戰略的廣闊前景。

作為一名“科研人”,張帆博士敏銳地捕捉到了控排企業對碳數據的管理需求,立足于自身區塊鏈技術研究背景,以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為契機,組建起“碳路”團隊,在網絡與交換全國重點實驗室各位專家老師的指導下,“碳路”小組初步提出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面向控排企業的智能碳管理信息平臺,幫助控排企業降碳減排,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

圖片

碳路-足跡

2021年,團隊開始調研走訪,實地考察了華潤協鑫熱電公司、北京金風科創公司、北京奔馳汽車公司等10余家重點企業的碳排放現狀與碳數據管理情況。團隊成員發現,盡管國家已經圍繞“雙碳”戰略目標制定了多項舉措,但對于控排企業而言,大量的碳專業術語、復雜的碳核算模型、模糊的碳達峰路徑等等,都使控排企業難以合理規劃降碳減排改造工作。團隊成員明確了目前企業的碳管理難題,并初步確定了項目研究內容。

2022年,團隊奔赴多地,了解了江蘇常州能源數據管理平臺、揚州市能源大數據中心、溧陽園區及企業碳排放監測系統、國網北京電力公司能源大數據平臺、國家電網公司首都碳排放監測服務平臺等不同地區、園區的能源數據平臺的基礎功能與使用情況。通過調研發現,盡管目前已經有一些碳管理解決方案,但碳數據采集依賴大量人力,碳數據核算易出錯且存在數據造假漏洞,碳資產交易缺乏科學策略指導,碳數據開發利用程度低,難以滿足企業的碳管理需求?;谡{研結果,團隊進一步完善了項目內容與平臺設計,并確定了要圍繞控排企業碳管理需求,提供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服務國家“雙碳”戰略。

碳路-坎坷

碳排放數據的采集是碳交易的源頭,碳數據的質量則是碳交易、碳核算的生命線!然而,當前碳數據采集的核算精準不足,監測和監管邊界模糊,數據偏差普遍存在,數據質量亟待提高。團隊立足調研基礎,攻堅克難,自主研發了軟硬件協同的碳數據采集、傳輸一體化裝置,實現碳數據可信采集和安全傳輸。但也就正在研制開發硬件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為了滿足電力、天然氣等多類能源的碳排放監測需求,團隊設計的碳數據可信采集裝置需要支持多種通信協議,聚合能源接入、碳轉換等多類功能模塊。尋找具有相關技術儲備,能夠按照要求完成裝置組裝的硬件廠家難度極大。與此同時,團隊需要同時研發碳數據管理平臺,配合碳采集裝置,滿足企業碳核算、交易、分析需求。在此過程中,團隊同學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知識短板,嘗試多種可行的技術方案,保證軟件與硬件之間、不同硬件模塊之間、前端與后端之間正常耦合,這給整個團隊的技術、溝通、凝聚力等多維度帶來了挑戰。屋漏偏逢連夜雨,硬件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團隊在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團隊的經濟狀況也拖慢了裝置的研發進度。

在這段時期,張帆博士帶領碳路團隊成員堅持不斷開展復盤,優化方案設計思路,提升方案效果。同時通過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平臺,積極尋求合作,最終成功入選學校重點研創項目,獲得學校的大力扶持。

經過近半年的設計、研發、開模、制造,團隊設計的第一代碳采集裝置與碳數據管理平臺終于面世,并在多項國家級大賽嶄露頭角、取得優異成績。碳路團隊終于撥云見日,走出困境。

圖片

碳路-成果

2022年,團隊初步成果成功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并被央視等多家媒體報道。2023年,碳路團隊自主研發的碳數據交易與管理一體化平臺,在中國信通院舉辦的2023 Web3.0創新大賽中斬獲全國二等獎,作為控排企業碳管理服務先行者,受到了中國信通院、重慶市兩江區人民政府的重點關注。

2020年至2024年間,團隊開發的碳路平臺已經成功與10余家企業接洽,并在國家電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完成了初步試點應用。

截止2024年,團隊圍繞碳管理的“交易-核算-分析”全流程核心環節,已擁有“一種基于雙層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碳交易方法及系統”、“一種零信任網絡中基于區塊鏈的碳數據共享訪問方法及裝置”等發明專利35項,參與國際、行業標準4項,發表SCI等高水平論文27篇,申請軟件著作權8項,筑牢技術壁壘。未來團隊在優化服務和產品體驗的同時,將持續研發新技術,保持核心競爭力,以先進技術為控排企業碳數據管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碳路-感悟

碳路團隊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以“為雙碳鋪路,為地球減負”為目標,不辭萬難,拼搏奮斗,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中國。


文章分類: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