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輝華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聞詳情

“雙碳”目標下,未來綠色建筑三大趨勢:更高效、更低碳、更健康

 二維碼 8
來源:微信公眾號(保溫材料與節能技術)

在“雙碳”目標下,如何推動建筑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行業的命題。2023年6月28日-6月30日召開的ACT2023(首屆)國際零碳城市大會暨零碳建筑博覽會上,“第二屆低碳健康地產協同創新發展論壇”發布了行業首份碳中和大數據白皮書。


與會人士認為,建筑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在低碳和健康方面的協同創新,未來一定要探索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低碳少排、益于健康的人居發展之路。



房地產行業要向健康低碳方向轉型

建筑業是“排碳大戶”,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點領域。建筑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大力推行實現低碳健康建筑。


對此,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倪江波副會長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過303億平方米,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4%,我國建筑領域在低碳健康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績,而未來房地產行業必須向健康低碳的方向轉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節能提效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優選,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貢獻高達75%以上,而達到這一目標是各方共同努力協同的結果?!p碳’戰略不僅將催生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更將帶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眹夜澞苤行母敝魅?、研究員康艷兵如是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原副司長韓愛興指出,綠色建筑未來發展有三個大的趨勢,首先,建筑節能更高效,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成為建筑領域碳達峰的關鍵、前提和基礎;其次,建筑用能更低碳,太陽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是未來發展方向;最后,居住環境更健康,立體園林建筑是擴展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性能和健康舒適環境的重要措施。


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健康建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清勤看來,低碳和健康是綠色建筑兩個重要的特征?!熬G色建筑平均碳排放可減少20%以上,且健康性能較普通建筑也有較大提升,因此,發展綠色建筑是在建筑領域落實‘雙碳目標’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span>


技術引領靠新建建筑,減碳更要聚焦既有建筑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被動式建筑專委會輪值主席、上海建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總工程師徐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色、工業化、數字化是現在及未來建筑業發展的方向。如果單純從建筑企業綠色轉型上講,主要也是面臨綠色、工業化、數字化三個方面核心因素。首先是把握綠色發展的技術方向,發展綠色核心技術。


提到工業化,徐強表示,雖然我國建筑工業化一直在推進,但是始終沒有完成。工業化是建筑企業在轉型當中必須要把握的重要核心因素之一。截至目前,如何建好房子的命題始終存在。而工業化的目標就是要建高品質的建筑。施工現場偏差度是按厘米計算,而裝配式建筑的偏差度是毫米,可以“像造汽車一樣的去造房子”。


對于建筑數字化,徐強認為,這是信息化和工業化進行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可以更大程度上發揮建筑效益。事實上,現在很多節能改造的工程,僅通過數字化的改造,耗能就可以降低5%-8%。目前不少企業都在做相關產品的研發。


對于建筑減碳進程中面臨的高成本問題,徐強認為,成本問題在任何新技術推廣中始終存在,實際上是需要時間來消化。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與10年前相比,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只有當時的1/10。需求量大了,就會產生競爭,不僅是從技術上提升性能功能,而且在大批量生產過程中提升效率。同時在創新驅動中降低成本。


“技術引領靠新建建筑,但是減少碳排放還要聚焦既有建筑?!毙鞆姳硎?,在雙碳目標之下,超級能耗建筑或者是零碳建筑的技術,僅體現在新建筑當中;而占比達80%的存量建筑,只有通過改造更新來解決。


房企帶動建筑全產業鏈低碳轉型

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下半場,市場分化加劇。同時,由上半場“求量”轉向下半場“求質”。在這種行業背景之下,中海企業集團助理總裁成欣認為,只有高品質產品才能贏得客戶認可,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才能生存。


在友綠CEO、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低碳健康地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俊鵬看來,房地產企業的碳中和將帶動建筑全產業鏈的低碳轉型。因為房地產企業的帶動效應很強,房地產建筑面積減排1噸,可以帶動家具建材等相關行業2.8噸的減排量。


為此,黃俊鵬表示,企業可以通過碳盤查、對隱含碳進行管控和評級、建設碳資產管理系統、開展零碳建筑試點示范等方式提升“碳商”,建立在低碳時代的關鍵競爭優勢。


而在企業碳管理方面,黃俊鵬認為,目前,“低碳”已成為房企融資的關鍵因素,是提升企業ESG(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的關鍵路徑之一。

注:本站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文章分類: 新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