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輝華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聞詳情

調研報告丨民營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

 二維碼 11
來源:微信公眾號(遼寧省能源研究會)

在全球氣候變化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之際·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政府已經在加強減排力度的同時,鼓勵企業加快低碳轉型,積極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在不斷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低碳發展路徑。


民營企業的碳中和目標


通過對國內企業碳中和踐行情況的初步調研,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互聯網、科技、消費品與汽車行業在碳中和轉型步伐較快且已初有成果,而能源行業作為各行各業減碳的根本動力,其碳中和的踐行現狀也是我們的重點關注內容。

因此我們選擇互聯網、科技、消費品、汽車與能源行業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

企業的碳中和時間線是指企業計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碳中和時間線因企業的規模和行業而異。一些企業可能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實現碳中和。而其他企業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在制定時間線時。企業通常會考慮其現有碳排放量、預期未來碳排放量、可行的碳減排方案、可用的碳抵消方式、實施碳減排措施的時間和成本等因素。所以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行業內趨同現象:

從橫向行業比較而言。行業內設定碳中和踐行目標的時間較一致。但目前整體國內民營企業的碳中和行動步伐緩慢。尚未意識到及時轉型的必要性。

圖片

五大行業碳中和承諾時間線


目前,只有科技行業設定的碳中和目標有明確的時間線、減碳范圍等內容。

而近80%的調研企業在具體目標、達標時間和行動范圍等實質性內容表達模糊。其中減碳任務最重的能源行業和產品消耗率最高的消費品行業目前的碳中和目標設定現狀最令人擔憂。

圖片

五大行業碳中和承諾對比


當然,不同行業的企業面臨的碳排放挑戰和可行的碳中和解決方案都是不同的。因此它們所做出的碳中和承諾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能源行業在電力生成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該行業的企業通常會制定較為積極的碳中和承諾。力求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碳中和——盡管在民營企業中這一意識較弱。

而像制造業、農業、交通運輸等行業。則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碳中和。因為它們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更為復雜。

碳中和行動涉及到整個社會的能源、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等方面,因此單個個人或企業的碳中和行動很難獨善其身。目前企業仍專注于內部的碳減排行動。對于供應鏈上下游低碳轉型的矣注度與支持力度非常薄弱。

圖片

五大行業碳中和踐行對比


目前來說,中國民營企業在達成碳中和目標時最大的難點有:

無法與供應商一起合作制定碳中和目標。

不能或不愿共享碳排放信息。

低碳技術缺失、難以找尋或性價比低。

難以建立全鏈條的碳足跡追溯體系。


各行業碳中和現狀分析


1.汽車企業

2021年中國汽車行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總量達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其中,乘用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達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目前。全球已經建立起面向汽車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甚至全階段的標準法規體系。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周期范圍包括車輛周期和燃料周期。其中,車輛周期包括汽車制造周期(包括原材料獲取、加工、整車制造等)和汽車再生階段(包括回收拆解、再制造、利用等)。燃料周期包括汽車燃料生產階段(油井-油箱)、汽車產品能效管理階段(燃料消耗量管理)、燃料(車輛)使用階段(油箱-車輪)。

通過車輛周期與燃料周期的劃分,我們可以對汽車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碳排放進行詳細的測算,同時可厘清不同階段的碳減排重點。

圖片

乘用車低碳轉型的首要重點是電動化。電動車的研發。投入已是近年各大車企的重點行動內容。

無論是燃油還是電動車,原材料獲取與生產制造階段都是碳減排重點。

圖片

在使用階段。雖然已經邁開了從燃油向電動化的重要一步,但是能源替換、效率提升、平臺的智能調度等是使用階段的重要減碳手段。因此原材料獲取-生產制造-使用全生命周期中汽車企業都需關注其減碳行動。

圖片

目前來說。汽車企業低碳踐行可以總結為:

原材料獲取-已有初步嘗試但變革步伐緩慢:由于能源的轉型,汽車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已大幅降低,但生產過程中如(鈷、鎳、鋁)等金屬材料的獲取、加工及運輸等環節,材料生產的排放將占到汽車全生命周期總排放量的45-85%。成為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減排的重點。

生產制造-行業主發力領域但程度仍有差距:由于各類環保相矣政策、法規的頒布,制造環節的節能減排已成為所有制造業的共識。但因為節能設備、技術成本的考慮各家的行動力度各異。

使用階段 – 平臺、智能化賦能能力逐漸拉開差距:在商用車領域的路線優化、調度等需要利

用平臺整合能力的角度時,企業的資源整合及調度能力出現差別。

2.互聯網企業

2021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發布了《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是國內首家正式提出明確碳中和目標的互聯網企業。緊接著在2022年2月,騰訊也發布了碳中和行動報告。

從報告公布的碳盤查數據可得知,互聯網企業碳排放主要集中于范圍二、三。由于平臺經濟「連接」的特性,其在依托生態系統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的同時,對于生態系統所關聯的環境影響也是巨大的。

平臺企業通過數據信息來撮合供給端和消費端的交易活動,而支持數據持續運營的電力、設備成為巨大的碳排放源。平臺在整體價值鏈中也發揮著連接各方、資源調度等核心功能,因此互聯網企業在范圍三的減碳舉措也大力影響其生態伙伴的減碳積極程度。

由于互聯網對于運力的巨大需求及平臺屬性,其的碳減排重點為以下兩方面:

數據層面的碳減排:可再生能源的部署/購買等、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

價值鏈的碳減排踐行與支持:運輸減排、包裝減排、供應商低碳轉型支持。

圖片

目前來說?;ヂ摼W企業低碳踐行可以總結為:

企業踐行程度對比強烈

阿里巴巴和京東作為業務內容繁多、平臺聚集效應強的企業,在目前各個業務線上都已開展減碳項目。但行業共通的數據中心減排的問題上,仍有企業還沒開始或只剛剛開始嘗試減碳舉措。

需要更多的供應商賦能與支持

對于企業而言,價值鏈減碳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雖然是減碳的重點,但是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成本也是巨大的,目前大部分企業的減碳舉措也專注在自身,需要加大對于價值鏈減排的關注和投入。

減碳行動呈現分水嶺

像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體量、影響力較大的企業已經敏感地捕捉到碳中和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開始布局和落地各種減碳舉措。而像快手、字節等相對較年輕的互聯網企業對于企業的能力、責任邊界認知仍較低,沒有敏捷地跟上政策和社會意識變化的趨勢。

3.能源企業

能源行業作為其他各個行業正常生產、運作的根本動力來源,自碳中和提出以來就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因為任何一個行業的減碳都離不開能源的脫碳。

能源可以劃分為傳統能源如煤炭、石油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數據統計可得知,目前國內能源主要來源于三大巨頭:煤炭、石油與電力。

目前電力/熱力行業煤炭依賴度高,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約二分之一。為了實現1.5度目標,能源部門須采取更積極地推動發電側的能源轉型,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

除了太陽能、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先進的能源技術、數字化賦能對于能源部門減碳進度的貢獻也至關重要。

雖然煤炭、電力、石油等細分行業的具體減碳舉措會有所不同,但可以整體總結為以下三方面的努力與嘗試:

低碳創新與嘗試

技術減排:如發展CCUS碳捕集、EOR二氧化碳驅油技術等

市場減排:綠電購買、發展森林、海洋碳匯等項目;投資綠色金融項目

能源的低碳轉型

燃料替代:積極布局如風能、太陽能、氫能等

效能提升:設備改進和工藝優化、提高火炬氣、伴生氣等資源利用率、LDAR甲烷逃逸監測技術

數字化賦能

優化生產運營:能源的采集、運輸、使用等階段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處理

為決策提供支持:通過數據平臺信息收集、整合與分析,為能源勘探、開發等提供決策參考

圖片

目前來說。能源企業低碳踐行可以總結為:

低碳嘗試與創新:只有隆基和新奧能源在低碳技術創新開展相應項目。同時通過碳匯、抵消等項目輔助企業的減碳目標,絕大部分企業對于碳中和領域的相矢技術、碳資產管理等內容仍非常陌生。

能源低碳轉型:過半數企業選擇在能源轉型這一較熟悉的領域開始減碳行動,但企業并未公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及最終目標。

數字化賦能:像隆基、新奧、三一重工、寧德時代等綜合性企業充分調動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發展數智化產品提高低碳轉型的效率,但大部分企業仍是單點推進減碳項目·缺乏整體統籌計劃。

4.科技企業

與互聯網行業高度類似,由于科技企業核心業務在于提供消費電子產品,因此所售賣產品和設備相關的碳足跡與所售賣產品相關的碳排放(即范圍三)是其最大的排放源,消費電子行業平均77%的排放都來自供應鏈。

而在此次調研中,僅有兩家科技企業:聯想與華為,進行了企業碳排放源的盤查與信息公布。在碳減排策略及路線規劃上,就僅有聯想這一棵「獨苗」有明確的、分階段的減排路線的拆解。

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企業屬于科技行業產業鏈的中游(如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等),碳減排的動力往往直接來源為上游企業的要求。對于這些主要承擔生產任務的企業,碳減排行動的成本因涉及到技術、硬件設備、人才等更新,成本較高,減碳的步伐也因此更為謹慎。

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原材料獲取、運輸、生產制造等是供應商碳排放的重點。

因此,科技企業的碳中和轉型應關注以下重點:

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轉型:低碳材料嘗試、生產技藝優化、使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減碳的支持與賦能:供應商低碳行動、供應商低碳轉型支持。

產品回收的創新與嘗試:產品回收行動、回收鏈路搭建。

圖片

目前來說??萍计髽I低碳踐行可以總結為:

產品生命周期減碳:目前只有小米和立訊精密在原材料使用過程中嘗試運用環保材料,但運用的范圍十分有限。而生產過程中的能源的優化和替換已鋪開,但大部分企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并未公布。

供應鏈賦能:大部分企業并未公布其對于供應商減碳轉型的具體支持,更多是從管理的角度要求供應商進行基于環保要求的改造,而對于低碳轉型中包含的能力、技術等綜合方面的賦能較欠缺。

產品回收:在產品回收環節,華為聯合回收商和服務商打造了二手機從回收翻新到再銷售的完整閉環,而其他企業目前僅做到回收產品的部分部件,離再使用還有較大距離。

5.消費品企業

消費品企業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整合型企業,即企業從原料場地經營到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這類企業原材料總量的排放占比較高(占排放總量的60%以上),且通常計入范圍一。其范圍三排放主要來自包裝物流環節和其它高排放活動;

另外一類是由原材料供應商處采購材料,從而制成相關產品進行銷售的產品制造商,此類企業主要排放來源于產品原材料獲取、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對于消費品行業而言,原材料獲取-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全鏈路碳排放量都不容小覷,因此企業的減碳范圍應包含范圍1,2,3的整體內容:

原材料獲?。ㄞr業企業為其養殖活動):原材料獲取的低碳手段創新、環保材料/技術的嘗試。

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減碳:可再生能源使用、節能減排。

綠色包裝與物流”包裝優化/減量、運輸工具更新。

圖片

目前來說。消費品企業低碳踐行可以總結為:

產品生命周期減碳:只有伊利一家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減碳上有落實具體項目,絕大部分民企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程度遠遠落后于頭部的外資品牌。

生產制造減碳: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企業減碳行動的優先選項,但如國美這樣的頭部企業在這方面卻仍未見有舉動。

綠色包裝和物流:包裝優化和減量相對于物流優化而言對于消費品企業是踐行成本更低的選項,因此絕大部分企業已開始綠色包裝行動,而運輸工具更新、借助智能平臺優化路線選擇等綠色物流推進相對較慢。


民營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觀察到了以下現象:

1.垂直行業:

企業「馬太效應」明顯,頭部民營企業對于政策、社會趨勢的反應更敏捷,制定更有實質性內容的碳中和目標。頭部民營企業的資源整合、調度能力更強,可以進行范圍更廣的減碳行動,邊際成本更低。

價值鏈低碳轉型支持不足,大部分企業缺乏對于價值鏈上下游碳減排的轉型支持/賦能,更多僅關注于自身的碳減排行動。

2.跨行業:

減碳行動敏捷性與消費者關系遠近成正相關,減碳行動的敏捷性和行業本身減碳的緊迫程度沒有明顯正相關,反而是本身減碳壓力不大,但距離消費者越近的行業,減碳行動更敏捷。

減碳行動投入分布不均,所有企業目前的減碳行動都集中于「能源優化/效率提升」領域,但前端原材料創新及價值鏈智能化等方面仍處于較初步階段。

因此我們總結出企業低碳發展的三大步驟與六步走戰略。

圖片

同時,民營企業碳中和轉型還必需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敏捷行動:雖然行業內頭部的民營企業已開始減碳轉型,但規劃的完整性及推進步伐和行業真正頭部企業(常為外企)差距仍較大,需加快自身的行動步伐。

經驗分享:通過經驗分享鼓勵、帶動更多伙伴參與低碳轉型中,以此才能真正降低行業甚至是跨行業的低碳轉型的成本,提升中國雙碳目標達成的概率。

價值鏈支持:重視價值鏈的賦能而非僅僅是管理和要求。范圍三的碳排放量不容小覷,因此通過各種激勵、支持措施鼓勵價值鏈伙伴的減碳轉型才能給企業帶來長遠價值。

數智賦能:數智化平臺可以更好地進行資源的整合、調度,提升企業低碳轉型的效率,企業應積極進行數智化產品、平臺的研發和應用,提升轉型效率。

注:本站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文章分類: 新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