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輝華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聞詳情

企業如何做好碳資產管理

 二維碼 5
來源:微信公眾號(川吉碳中和)

據統計,中國碳管理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1099億元,2030年將達到4504億元,2060年將達到43286億元。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中國確定雙碳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下,加上綠色工廠關鍵指標要求、綠色供應鏈和價值鏈碳減排需求,以及行業碳達峰、歐盟碳關稅的政策和市場趨勢下,企業的碳排放管控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碳排放未來將是企業重要的成本之一,據預測2050年將達到150~250歐元,因此碳減排不僅是技術方面減排,還是低碳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經營管理和風險管控的問題。

為了降低履約成本及風險、實現碳資產增值保值,解決融資需求,支持節能技改決策,實現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企業需要積極開展碳資產管理工作。碳資產管理工作關系著企業的競爭力和社會責任表現。

01

什么是碳資產

碳資產是指在強制或自愿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下,產生的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組織溫室氣體排放的排放權、減排信用額及相關活動。包括碳排放配額、經備案審批及核證后具有交易屬性的碳減排量、綠證、綠電和其他減排活動。

02

企業為什么開展碳資產管理

政策和法律層面

為了彰顯我國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心,制定了嚴格的減排目標。


市場層面

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一些采購商為了與打造綠色供應鏈的目標從而對采購的產品提出綠色節能要求。


企業自身層面

由于市場的要求導致企業內部必須進行自我升級改造,采取節能減排的新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奪得優勢。

03

碳資產管理流程

01

碳核查,主要是確定核算邊界、識別碳排放源、收集活動水平數據、選取排放因子數據、計算碳排放;

02

減碳場景仿真,包括識別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用能結構建設、識別革新生產技術、使用LCA等方法進行模擬計算和碳足跡計算;

03

根據量化結果,制定低碳發展路線圖;

04

依據碳排放的結果和路線分階段使用清潔能源、實施新技術、常態化計算碳排放,監測碳減排效果;

05

購買碳配額或碳匯實現碳中和。

04

碳資產管理具體模式

碳配額CEA

碳排放配額通常指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權憑證和載體??嘏牌髽I做好碳資產管理,發放的碳配額減去實際排放量,有盈余,就可以在碳市場交易獲利。配額分配主要模式:

拍賣

政府通過拍賣的形式讓企業有償地獲得配額,政府不需要事前決定每一家企業應該獲得的配額量,拍賣的價格和各個企業的配額分配過程由市場自發形成。

免費分配

政府將碳排放總量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免費分配給企業。

混合模式

大部分碳交易體系都沒有采取純粹的拍賣或純粹的免費分配,而是采用配額分配到第三種模式即“混合模式”?;旌夏J郊瓤梢噪S時間逐步提高拍賣的比例,即“漸進混合模式”,也可以針對不同行業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

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的綠電和綠證

綠電

綠色電力交易,是指允許用戶通過電力交易中心,開展光伏、風力發電和生物質發電機組等的電量交易,實現用電零碳排放的目標。

綠證

國家對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頒發的具有獨特標識代碼的電子證書,是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確認和屬性證明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


05

企業如何做好碳資產管理

“雙碳”目標從戰略到落地,從碳資產管理的視角出發建立生態協同的管理體系,企業需要做到:

低碳成本意識和行為

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需要深刻認識碳排放和碳交易的成本和風險,建議成立“‘雙碳’行動委員會”,系統化管理碳資產,專業化研究碳政策,對企業的低碳發展工作進行統一規劃。

碳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在全面核查碳排放總量后,應當建立相應的碳資源管理制度和體系,支持碳管理工作。

碳數據能力建設

企業應建立統一的碳數據管理平臺,對碳數據實行全周期管理,從數據發現問題,優化流程、管理和工藝,同時從數據提供碳交易的基礎和預測, 減少管理和運營成本。

碳管理能力培養

碳能力建設是企業有效碳管理的重要保障, 從政策角度,如低碳發展策略、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碳排放核算指南、交易規則等;從技術角度,如碳核查、配額管理、碳排放管理的技術標準;從實操角度,如清繳履約、信息交流、技術培訓、宣傳教育、總結評估等;從資產管理的角度,如碳交易以及碳資產開發。

06

重點排放單位如何進行碳資產管理

圖片

07

非重點排放單位如何進行碳資產管理

圖片

在碳排放成本日趨高漲的約束下,研究企業長期低碳戰略、低碳資產管理模式、設計合理的減碳路徑、實現“雙碳”目標顯得十分重要。廣大企業尤其是工業領域企業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
來源:北京綠碳知道 碳達峰與碳中和服務工作組

注:本站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文章分類: 新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