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輝華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聞詳情

一文讀懂碳排放

 二維碼 7
來源:微信公眾號(川吉碳中和)

一、碳排放概念界定

碳排放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在進行碳排放描述時往往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為一種量化的指標。雖然這種計量存在一定的失真,但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圖片
二、降低碳排放的必要性

1.控制碳排放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的能源結構是富煤、貧油、少氣。實際上,煤炭資源雖然絕對數量龐大,但是人均資源占有量就會少得可憐,我國控制碳排放的壓力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特別是我國還是世界上能源浪費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必須走一條控制碳排放的新興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控制碳排放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順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戰略舉措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資源為代價的,并且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研究表明:過去5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原因,與90%以上與人類使用石油等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增加有關,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危機。因此,減少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廣泛共識。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發展中國家也要發揮后發優勢,避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對于我國來講,進一步加強控制碳排放工作,既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也是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控制碳排放是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選擇。

3.控制碳排放是應對資源稀缺與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挑戰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控制碳排放形勢十分嚴峻。當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環境形勢更加嚴峻,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的扭轉。

三、全球碳排放情況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影響,
世界各地區碳排放量普遍減少,全球碳排放量下降至322.8億噸,同比下降6.1%。


1、全球碳排放量

21世紀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增長迅速,2000-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0%。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第70版)》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保持持續增長,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達343.6億噸,創歷史新高。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影響,世界各地區碳排放量普遍減少,全球碳排放量下降至322.8億噸,同比下降6.1%。

圖表:2013-2020年全球碳排放總量及其變化趨勢

圖片











2、全球碳排放結構

從各地區排放情況來看,目前,亞太地區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較大。

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第70版)》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亞太地區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合計占比達52%,其中中國占比30.7%,遠超其他地區;北美地區碳排放量占比為16.6%;歐洲地區碳排放量占比為11.1%。

圖表:2020年全球分區域碳排放情況

圖片











四、國內碳排放情況

1、國內碳排放量

我國工業發展相較歐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目前歐美大部分國家已經發展成為發達國家,而我國仍是處于發展中的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經濟發展仍需要大量的煤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在增長。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世界各國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經濟打擊,高碳工業發展或長或短有所停滯。

我國由于疫情防控得當,各領域復蘇較快,2020年,我國碳排放量達到98.99億噸,同比增長0.6%,再創歷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提升至30.7%。與此同時,全球主要國家(地區)中僅中國碳排放量保持正增加,其他所有國家(地區)均出現下滑。

圖表:2013-2020年中國碳排放總量及其在全球的占比

圖片











2、全國碳排放來源

從碳排放來源來看,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包括能源供給以及能源消耗)領域,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來自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7%;工業過程碳排放量占14%;農業及廢棄物碳排放占比分別為7%和2%。

圖表:2020年國內碳排放主要來源

圖片











3、全國碳排放重點區域

從碳排放的區域分布來看,華東地區是國內最大的碳排放區域,區域碳排放占全國的比重在30%左右,華東地區是國內重工業的主要區域,是國內電力、冶煉等高碳行業的重點分布區域,但區域在碳排放控制和回收技術方面相對國內其它區域較好;華北地區是全國第二大碳排放區域,占比在20%左右,該區域是全國煤炭生產和消費的重點區域,且在碳排放控制及二氧化碳回收技術方面相對東部沿海區域較為落后,如果這種現狀繼續維持,未來該區域將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大碳排放區域;華中地區是全國第三大碳排放區域,區域是國內人口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工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相對西部地區較高;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在碳排放量方面的差異相對較小。

圖表:2020年國內各區域碳排放量情況

圖片











五、國內碳排放發展階段

總體來看,我國碳排放量的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2001):平緩增長階段。
從1991年至2001年加入WTO,全國碳排放量從22.4億噸增長至33億噸,排放總量增加了34%,年均增速3.8%。
第二階段(2002—2012):高速增長階段。
自加入WTO后,我國工業蓬勃發展,迅速成為“世界工廠”,2012年我國碳排放增長至90.8億噸,增長了1.8倍,年均增速9.8%。
第三階段(2013—2019):波動達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國碳排放增速明顯趨緩,排放總量增加了7.9%,年均增速1.1%??梢灶A見,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碳排放即將進入高峰平臺。
六、國內碳排放重點行業分布
從各行業碳排放貢獻來看,能源生產行業碳排放占比最高,占比50%,且呈逐年上漲趨勢;重工業碳排放次之,占比33%。由此可見,能源生產行業和重工業的碳排放占比超過了80%,是未來低碳轉型發展的重點。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較低,占比均在1%以下,且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和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呈下降趨勢。
圖片

七、國內碳排放重點省份

按省區來看,我國碳排放量前四的省份分別是山東、河北、江蘇和內蒙古,均在7億噸以上,四省份排放總量占全國的31.7%。碳排放量最低的三個省份依次為海南,青海和北京,均在1億噸以下。由此可見,國內未來碳排放相關的業務的重點市場為華東和華北。


八、國內碳排放重點區域

分區域來看,我國碳排放量呈現“三分天下”格局,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區域的碳排放量占三分之一,黃河流域九省份占三分之一,其他地區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黃河流域九省,占全國總排放量的68%,是碳減排的重點區域,未來可針對該區域的客戶提供碳減排的相關業務。
圖片

九、碳排放的相關政策

1.中央政府碳排放相關政策

我國首次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

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表示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宏遠目標。

為了實現“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中央政府自2020年年底以來連續發布了多項政策,由此可見,政府對控制碳排放的重視程度。

圖表:中央政府碳排放相關政策梳理


時間

政策/文件

主要內容

2020.12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積極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新要求,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服務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更好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提出信貸的中國能源發展,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

2020.12

氣候雄心峰會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2千瓦以上。

2021.2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2021.3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

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的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等重點工作任務。

202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實施重大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開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重大項目示范。2035年之前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2021.3

《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

“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新增跨區輸電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十四五”規劃建成7回特高壓直流,新增輸電能力5600萬千瓦。到2025年,公司經營區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0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占比達到50%。

2021.3

《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征求意見稿)》

大力發展縣城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不斷提高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推進老舊小區節能改造和功能提升;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建材。在“碳中和”等政策催化下,綠色建筑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2.地方政府碳排放相關政策

為落實“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碳排放目標,國內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一些列的政策。

圖表:地方政府碳排放相關政策梳理


地區

“十四五”碳排放目標

“十四五”碳排放控制重點任務

北京

碳排放穩中有降,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北京示范

堅定不移大號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細顆粒物、臭氧、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明確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

天津

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體制

加快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鋼鐵等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和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進綠色技術研發應用。積極對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實施工業污染排放雙控,推動工業綠色轉型。

河北省

制定實施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規劃,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率先達峰。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強化資源高效利用,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制定省碳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關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進碳匯交易,加快無煤區建設,實施重點行業低碳化改造,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光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600萬千瓦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2%

山西省

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能源優勢特別是電價優勢進一步轉化為比較優勢、競爭優勢。

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和山西行動,把開展碳達峰作為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牽引舉措,研究制定行動方案。

內蒙古自治區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走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編制自治區碳達峰行動方案,協同推進節能減污降碳,做優做強現代能源經濟,推進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高標準建設鄂爾多斯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

上海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快實施生態惠民工程,使綠色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啟動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江蘇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推動能源革命

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及“十四五”行動方案,加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壯大綠色產業,加強節能改造管理,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嚴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綠色低碳循環

浙江

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堅定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

實施碳達峰行動,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形成全民自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4%,煤電裝機占比下降到42%。啟動實施碳達峰行動,開展低碳工業園區建設和“零碳”體系試點。大力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運輸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優化電力、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機制,落實能源“雙控”制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電裝機占比下降2個百分點;加快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騰出用能空間180萬噸標準煤。

山東

打造山東半島“氫動走廊”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強度,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加快建設日照港30萬噸級原油碼頭三期工程,抓好沂蒙、文登、濰坊、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壓減一批焦化產能,嚴格執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辦法,深化單位訥訥更好產出效益綜合評價結果運用,倒逼能耗產出效益低的企業整合出清,推進青島中德氫能產業園建設。

安徽

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提高非石化能源比重,為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贏得主動;嚴控高耗能產業規模和項目數量,推進“外電入皖”,全年受進區外電260億千瓦以上,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設備,完成電能替代60億千瓦。建設天然氣主干道160公里,天然氣消費量擴大到65億立方米。擴大光伏、風能、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應用,新能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00萬千瓦以上。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完成造林140萬畝。

江西

嚴格落實國家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制定全省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鼓勵重點領域、重點城市碳排放盡早達峰

堅持“適度超前、內憂外引、以電為主、多能互補”的原則,加快構建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積極穩妥發展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力爭裝機達到1900萬千瓦以上。加快充電樁、換電站等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建成大唐新余電廠二期、南昌至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奉新抽水蓄能電站。

福建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樹立綠色發展導向,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努力實現生態環境更優美。創新碳交易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碳匯金融。

開展綠色能源,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建設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實施綠色建筑創建行動。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廈門、南平等地率先達峰,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

遼寧

圍繞綠色生態,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國家要求,圍繞安全保障,提出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6133萬噸標準煤。

科學編制并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支持氫能規?;瘧煤脱b備發展,建設碳交易市場,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吉林

鞏固綠色發展優勢,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加快建設美麗吉林

啟動二氧化碳達峰行動,加強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全面構建綠色能源、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加快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黑龍江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新突破,爭當共和國攻破更多“卡脖子”技術的開拓者

落實碳達峰要求,因地制宜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項目,優化風電、光伏發電布局,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湖北

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研究制定省碳達峰方案,開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建設

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推進綠色建筑、綠色工廠、綠色食品、綠色遠期、綠色供應鏈建設,加強先進適用綠色技術和裝備研發制造、產業化及示范應用

湖南

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發展環境治理和綠色制造產業,推進鋼鐵、建材、電鍍、石化、造紙等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支持探索零碳示范創建。

河南

構建低碳高效的能源制車能體系,實施電力“網源儲”優化、煤炭穩產增儲、油氣保障能力提升、新能源提質工程,增強多元化外引能力,優化省內能源結構,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5個百分點左右

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探索用能預算管理和區域能評,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初始分配和市場化交易機制。

廣東

打造規則銜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產業創新策源地、內外循環銜接地、安全發展支撐地,率先探索有利于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分區域分行業推動碳排放達峰,深化碳交易試點。加快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天然氣、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提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占比,研究建立用能預算管理制度,嚴控新上高耗能項目。

廣西

推動傳統產業生態綠色化改造,打造綠色工廠20個以上,加快六大高耗能行業節能技改,規劃建設智慧綜合能源站。

持續推進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和消費領域低碳轉型,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園區、低碳企業等試點建設,打造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實施沿海清潔能源工程

海南

研究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升至70%,實現分布式電源發電量金額消納。

提升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高端食品加工等三個優勢產業。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0%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新增400萬千瓦。清潔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和車樁比達到全國領先。

四川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大氣、水體等質量明顯好轉,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穩定,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持續推進能源消耗和總量強度“雙控”,實施電能替代工程和重點節能工程。

重慶

完善基礎設施網絡。能源網,提速實施渝西天然氣輸氣管網工程,擴大“陜煤入渝”規模,提升“北煤入渝”運輸通道能力,爭取新增三峽電入渝配額,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推進“疆電人渝”,加快粟子灣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前期工作。

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采取有力措施推動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開展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示范,推動低碳發展國際合作,建設一批零碳示范園區。

貴州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制定責州省2030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化。

規范發展新能源汽車,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車輛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加強充電樁建設。

云南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森林和生態系統碳匯,積極參與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科學謀劃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行動。

加快國家大型水電基地建設,推進800萬千瓦風電和300萬千瓦光伏項目建設,培育氫能和儲能產業,發展“風光水儲”一體化,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9500萬千瓦左右,完成發電量4050億千瓦時。

西藏

加快清潔能源規?;_發,形成新能源互補的綜合能源體系;加快推進“光伏+儲能”研究和試點,大力推動“水風光互補”,推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和電氣化走在全國前列,2025年建成國家清油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區。

能源產業投資完成235億元,力爭建成和在建電力裝機1300萬千瓦以上。推進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千萬千瓦級水光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加快統一電網規劃建設,推進藏中電網500千伏回路、金沙江上游電力外送、川藏鐵路建設電力保障、青藏聯網二回路電網工程,實現電力外送超過20億千瓦時。全力加快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前期工作,力爭盡快開工建設。

陜西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實施“三統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研究,編制省碳達峰行動方案,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深入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質量雙控行動,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甘肅

編制省碳排放行動案。鼓勵開發碳匯項目,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易,健全完善全省環境權益交易平臺

用好碳達峰、碳中和機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綠色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戰略通道。堅持把生態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要抓手,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增值,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全面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新疆

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8240萬千瓦,建成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
基地。立足新疆能源實際,積極謀劃和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著力完善各等級電壓網架,加快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推進“疆電外送”等工程建設,推進阜康120萬千瓦、哈密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供電可靠性。

青海

碳達峰目標、路徑基本建立。開展綠色能源革命,發展光伏、風電、光熱、地熱等新能源,
打造具有規模優勢、效率優勢、市場優勢的重要支柱產業,建成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
地。

著力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重啟瑪爾擋水電站建設,改擴建拉西瓦水電站、繼續擴大青??稍偕茉椿匾幠?/p>

寧夏

實行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推廣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推進煤炭減量替代,加大新能源開發利用

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全鏈條布局清潔能源產業。堅持園區化、規?;l展方向,圍繞風能、光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高標準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電力裝機力爭達到4000萬千瓦。


十、碳排放發展路徑及策略
1.碳中和實現路徑

根據我國碳排放產業的分布,碳排放大部分是來自于發電和工業端,其次是交通行業,而農業與商業占比較少。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可避免的排放和不可避免的排放。
在可避免的方向上,國家提出優先解決電力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進而完成燃油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化,最終實現深度脫碳;
在不能完全避免排放的領域,可通過碳捕捉、利用、封存技術(CCUS)或者通過森林、海洋進行自然吸收,最終實現碳中和。

圖表:國內碳中和實施路徑

圖片











  • 2.碳中和發展策略
    從目前我國碳排放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碳中和”基本確定三步走策略,首先在2030年完成碳達峰;其次在2045年前快速降低碳排放;最后在2060年實現深度脫碳,實現碳中和。
    第一階段(2020-2030)實現碳達峰:提高能源效率,控制煤炭消費,大規模建設可再生能源,推進新能源汽車滲透,引導居民向低碳生活方式轉型。
    第二階段(2030-2045)快速低碳排放:大規模應用可再生能源,實現交通全面電力化,推廣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完成第一產業減排改造。
    第三階段(2045-2060)深度脫碳、實現碳中和:工業、發電、交通等領域完成清潔能源改造,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等相關技術實現商業化利用。










十一、碳中和產業鏈


我國碳中和產業鏈核心產業架構從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
產業鏈上游為碳排放,包括重點區域碳排放量、重點產業碳排放量等;產業鏈中游為碳排放的治理措施:
包括能源替代、節能減排、碳吸收和碳交易四個部分


十二、碳排放細分市場


1.能源替代

在碳中和產業鏈中,前端能源替代是指加強能源結構的調整,用低碳替代高碳、清潔能源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

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消費,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可以從產業鏈前端減少碳排放量。

目前國內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等。


2.節能減排

在碳中和產業鏈中,中端主要表現為提升節能減排水平,包括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完善低碳發展機制等,代表性行業包括鋼鐵、化工、建材、造紙、有色、交運行業等。

目前國內碳排放較高的行業主要有電力、鋼鐵、化工、造紙、交通運輸、建筑等行業,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發展要求下,這些行業將是未來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


3.碳吸收

森林、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在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森林碳匯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經濟的“碳吸收”手段。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根據2020年12月國家林草局介紹,目前我國森林碳儲量超過92億噸,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到8億噸?!笆奈濉逼陂g,我國森林覆蓋率有望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隨著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的提升,未來我國森林碳匯還將逐步提高。




圖片

圖片

一、碳金融概念界定

所謂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
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
“碳金融”的興起源于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以及兩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
狹義的碳金融是指以排放權期貨和期權為代表的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流通;
廣義的碳金融不僅僅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產品的投資交易活動,同時也包括發展低碳能源項目的擔保、咨詢、融資等行為。


二、碳金融的內涵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隨著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理念的進一步傳播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興起與發展而出現的新的金融概念。它指與碳排放有關的金融活動,包括碳指標/碳排放交易、銀行貸款、直接碳融資、間接碳融資、碳資產托管等。
它與傳統金融不同在于: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權,它基于碳排放量是一種可以獲利的能力和資源。今后,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貿易摩擦、匯率問題等
均會與碳金融市場高度相關,碳金融將成為全球未來金融創新的主要方向。


三、碳金融產品與服務

1、碳排放權交易
在碳約束時代,碳排放權逐漸成為企業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后又一新型資產類型——碳資產。因為其稀缺性而形成一定的市場價格,具有財產屬性。
對重點排放單位來說,碳資產管理得當,可以減少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并增加盈利,管理不當,則可能造成碳資產流失,增加運營成本,降低市場競爭力,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對投資機構來說,在今年6月全國統一碳市場開業后必然成為資本追逐的重要領域。
2020年12月底,《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相繼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根據相關安排,2021年發電行業將率先啟動上線交易,“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也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到“十四五”末,一個交易額有望超千億的全球最大碳市場將在中國建成。
2021年7月16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落地:交易中心將落地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湖北武漢。這標志著我國碳交易市場正式確立,從試點走向正式運行,整合各區域交易所,在強調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國內碳交易市場將開啟加速發展。

2、間接碳融資
間接碳融資,是指資金供求雙方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的活動,其投放對象是碳減排企業的各種改建和新建資金需求。典型的間接碳融資是銀行通過存貸款業務所實現的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即金融企業碳貸款,資金的來源也可以是國家的各種政策性貸款支持,通過銀行投向碳減排企業。

3、直接碳融資
直接碳融資是以股票、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種融資機制,主要有股票、債券、商業票據和直接借貸憑證等。其中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資金的場所,即為直接融資市場,也稱證券市場或票據市場。直接碳融資吸收社會游資,直接投資于企業生產經營之中,從而彌補了間接碳融資的不足。其中債券包括金融企業碳債券、非金融企業碳債券等,也就是通過金融系統針對企業在節能技術運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融資需求特點,推出的支持節能減排項目新建和改造的債券。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銀行試水這一領域,也稱為“綠色金融”。
直接碳融資也包括碳減排企業通過證券市場募集資金,上市企業新建減排項目增發股票,碳排放企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來淘汰落后產能,私募股權對新興綠色企業的前期投資,以及涉及碳減排、碳吸收等的商業信用、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以及企業之間、個人之間的直接借貸等等。

4、相關的風險對沖產品與評估機制
有了碳權交易市場以及碳金融交易市場,自然離不開建立在基礎交易之上的衍生產品交易,包括碳期貨、碳指數期權等,也包括圍繞著碳產業、碳資產的各種保險和風險對沖機制,以及做市商、評估機構和普通碳交易參與者等眾多市場角色??梢哉f,碳金融市場將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極大程度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內涵和格局。

四、碳金融的業務形態

碳金融業務生態包括碳資產抵押/質押貸款、碳資產售出回購、碳資產拆借、碳基金、
碳金融衍生產品、碳資產托管等。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地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已推出多類碳金融產品,在碳金融業務領域走在前列

圖片


五、碳金融市場痛點


1、政策法規
沒有上位法,管理辦法法律約束力弱,地方相應法規不健全,盡快出臺管理辦法細則。

2、市場機制設計和建設
如何選擇高效的碳市場建設途徑;
如何體現地區和行業差異性;
如何科學的配額分配辦法;
如何構建MRV體系和制度建設;
如何建立市場監管和風險預警機制;
如何構建基于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

3、體制機制障礙
如何平衡政府與碳市場的關系;
建立補償和激勵機制;
各種節能減排指標如何關聯掛鉤。

4市場和能力建設
如何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水平;
如何改善交易所經營管理水平;
如何推動碳金融衍生品的發展。


六、碳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

碳金融市場的出現最早是一項協商下的政策工具,然而隨著發展碳金融市場己經成功轉型為具有經濟機能的市場并向著金融與融資功能方向發展。

碳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從最初的政府出資機構、建立策略部門的大公司,意圖培養市場的參與顧問、試圖盡早取得商業優勢的小型創新企業擴大到現在的大型工業溫室氣體排放者、國家金融機構、大型對沖基金、清潔能源科技提供商和專業經紀商、交易商以及專業服務供應商。

以化石燃料投入產出,支撐日常的產業活動的工業企業是碳金融市場的履約主體,在歐盟碳金融市場上配額交易的主體包括水泥、陶瓷、鋼鐵、天然氣、紙漿與造紙、電力、煉油等主要產業類別。

碳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主要有碳基金、商業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

政府多以建立管理機構的形式參與,比如CDM項目審批和核證機構。國際金融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歐洲投資銀行是這個市場的推動者。在碳金融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為市場提高中介服務的機構,這包括碳資產管理公司、碳信用評級機構、碳審計服務機構、碳交易法律機構等新型的服務機構。如下圖所示:

圖表:碳金融市場主要參與主體

圖片



七、金融機構參與碳金融市場的途徑



金融如何支持碳達峰?簡而言之,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可運用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的三大功能:


1、資源配置
通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監管政策、強制披露、綠色評價、行業自律、
產品創新等,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低碳項目、綠色轉型項目、碳捕集與封存等綠色創新項目傾斜。

2、風險管理
通過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綠色和棕色資產
風險權重調整等工具,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

3、市場定價
推動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碳期貨等衍生產品,通過交易為排碳合理定價。

消息來源:碳達峰與碳中和服務工作組

注:本站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文章分類: 新聞文章